《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多角度聚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_开云app下载官网首页_开云app下载官网电脑版_首页

开云app下载官网首页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多角度聚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4-02-12 开云app下载官网首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围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共商生态文明建设。

  自2009年举办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长期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与实践探索,慢慢的变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022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81%,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1%,绿色经济占比达45.5%。

  今年,论坛聚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国际交流合作”4个板块,邀请5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中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蓝皮书(2023)》等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成立贵州省绿色气候基金会。

  在绿色创新产品展馆内,各种绿色生态技术工艺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据组委会统计,近300家企业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21家,集中在环保科技、绿色储能、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态农业产品等领域。

  贵州省投资促进局局长谢强介绍,论坛上,贵州面向国内外发布了220个绿色产业招商项目,涵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等项目,拟引资规模达1298.82亿元。

  论坛上,众多嘉宾围绕习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交流。“波兰家园”公民协会主席塔杜施·加耶夫斯基认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重要内容。在他看来,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说,习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曾贤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中国积极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介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赤道几内亚副总统曼格表示,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我们的地球。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确定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希望同各方一道,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环城森林涌来屡屡清新,黔灵山风吹过阵阵阴凉……”把凉爽气候唱出来,这是贵阳在向外界推介“避暑旅游”时创作的歌曲。

  入夏以来,当很多地方都开启“烧烤模式”时,贵阳正在以夏季平均气温19摄氏度至26摄氏度的清凉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避暑。

  截至2022年底,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55.69%。

  近日,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游人如织,院内草木葳蕤、绿意葱茏。家住重庆的王桂湘每年夏天都会到贵阳避暑,还在距离花溪湿地公园不远的地方租了个房子。

  “贵阳的气候很凉爽,生态也很好,自己退休这些年很喜欢来这里避暑。”王桂湘说,追求品质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支撑,也需要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据悉,花溪湿地公园年均入园接待量超过500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贵阳市积极打造避暑度假生态旅游精品。在“2023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上,贵阳市以凉爽的气候、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上榜“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

  事实上,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省,立足大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越发凸显。这些年,贵州依托于清凉气候、良好生态实施的康养旅游,是生态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体现,以此为契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逐渐改变过去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局面。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盘江镇,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成为不少游客追求“清凉一夏”的旅游打卡地。

  蜿蜒清澈的洛北河串起一个个村寨,在河面上漂流的游客不仅能欣赏沿途的美景,还能感受水流或缓或急、高低错落带来的惊险与刺激。

  贵定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裕平说,目前洛北河预计每一天有500条船、1000个游客的接待量,希望借助清凉的气候、清澈的河流,以及特色乡村等资源,打造知名的避暑旅游胜地。

  位于洛北河漂流终点的长江村,曾经一度是贫困村。这些年,当地结合山水生态开展旅游服务,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55岁的村民彭忠开了一家农家乐,入夏以来生意逐渐火爆。“最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他说,好山好水不仅让大家生活的环境好,也能成为帮助增收致富的好资源。

  近期,贵州在深圳举行了2023多彩贵州夏季避暑旅游推介活动,发布避暑旅游“优惠大礼包”,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更多游客在黔山秀水之间感受多彩贵州的无限魅力。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芳在推介贵州旅游时说,到贵州避暑,让生活更爽!贵州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是同纬度最凉爽的区域之一。贵州将持续守好绿色和发展底线,以大生态赋能乡村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惠民富民的“幸福不动产”。

  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城区出发,驱车约45分钟,记者一行到达兴义市南盘江镇。站在万峰湖岸边放眼望去,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波中,美景天成。

  但在前些年,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网箱养鱼、水上餐厅、水上超市、钓鱼棚等星罗棋布,阻断了航道,湖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万峰湖湖面面积176平方公里,覆盖了黔桂滇三省(区)的五个县(市),既是沿湖三省(区)的水上黄金运输线,也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万峰湖联合执法指挥部副指挥长钟世友介绍,因水美鱼肥,万峰湖曾有“野钓者的天堂”之称。随着网箱养殖的兴起和泛滥,每年投放到湖中的巨量饵料污染了湖水。此外,钓鱼棚、水上餐厅和超市等浮动设施泛滥,加剧了万峰湖生态恶化,水质急转直下。

  2010年以来,黔桂滇三省(区)多次组织力量,清理万峰湖网箱和水上浮动设施。因治理主体不一,治理工作难以协调推进,渔民同执法人员玩起“”,网箱养殖面积甚至不降反升,万峰湖的水质持续恶化,一度陷入僵局。

  2016年和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两次指出万峰湖水质下降的原因。随后,黔桂滇三地相继开展“清网”行动。2018年4月,万峰湖黔西南州水域“清网”行动全面完成,累计拆除网箱近470万平方米,清除水上浮动设施6100余个。

  “我们同步开展其他污染源清理工作,对沿湖乡镇和村寨的生活垃圾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钟世友说。

  随着沿湖各地陆续开展治理工作,万峰湖的环境有所改善,但受执法主体不一、信息不同步等因素影响,万峰湖的污染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万峰湖流域跨省(区)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立案调查,这为万峰湖治理带来新契机。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专案组推动下,黔桂滇三省(区)合力治理万峰湖,网箱养殖等问题被彻底解决,水质得到提高。

  钟世友介绍,为了建立三地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2022年3月,成立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万峰湖联合执法指挥部,从各地有关部门抽调60余名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击电鱼、毒鱼等破坏水生态和水环境的行为。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万峰湖水质变好,沿湖村镇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原本靠网箱养殖为生的村民均已实现转产就业。

  南盘江镇田寨村村民韦兴江曾在万峰湖上养鱼为生,响应政府号召转产上岸后,利用自家房屋开了一家农家乐。他和记者说,周末和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几乎满座,每年收入近20万元,“不比以前养鱼差”。

  在拥有数千种植物和野生动物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当地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发动群众共同保护梵净山、发展生态产业等实践不断筑牢生态防线。

  这些天,高温席卷各地,梵净山成为游客避暑的好去处。为了在生态保护和游客需求之间做到平衡,当地限制游客数量,实行预约错峰入园。“当预售票即将达到最大承载量8000人时,景区会及时向社会发布公告,提醒游客合理选择出行的时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旅游管理科负责人冉伟说,此举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和有着“地球独生子”美誉的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我们着力建设集繁育、野化和科普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建立中国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坚决保护好黔金丝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政办主任田宇说。

  田宇介绍,为拓宽梵净山野生动物生境空间,当地正在梵净山缓冲区修建生态廊道,进行补栽补育,弥补了两个适宜黔金丝猴生活的森林单元中间的空缺,待7座生态廊道全部建成以后,可以拓展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梵净山保护区跨越江口、印江、松桃3县10个乡镇的69个村,区域内2000多名党员与30000多名群众成为梵净山“生态卫士”。

  入夏以来,气温升高,梵净山森林防火等级相应提升。这段时间,护林员们不敢掉以轻心。每天清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口管理站林管队队长张树成准备好巡山的工具和干粮,带着护林员钻进大山中,一巡就是一天。

  在江口县太平镇凯文村,20亩的黔金丝猴食源基地主要为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黔金丝猴提供食物保障。凯文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乔文介绍,小叶女贞是黔金丝猴喜爱的食物,当地定期组织群众到基地除草,让女贞树长得更加茂盛。

  “充分发挥69个村党支部引领作用和2000多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划定党员护林责任区,设置党员护林先锋岗,开展生态保护法律和法规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带动了30000多名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保护者的转变。”梵净山区域党建联盟办公室副主任黎启方说,通过群策群力,实现了在2022年持续100多天高温干旱天气中梵净山森林零火灾、安全零事故、生态环境零污染。

  此外,当地还发展养蜂、中草药种植等林下经济,让森林资源在保护中得到一定效果利用。在江口县国有林场,一棵棵松树高大挺拔,松林中,可见当地村民摆放的蜂箱。“梵净山蜂蜜的品质很好,市场销路不愁。”江口县养蜂大户李祖江从2007年开始养蜂,享受到梵净山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在他的带动下,江口县国有林场周边的两个村民组几乎家家养蜂。目前,梵净山周边养蜂规模上万箱,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2023年,江口县投入4000万元,新增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8600亩,重点发展淫羊藿、缬草、天冬等中药材品种,预计总产值1.44亿元。

  远望如无数脱缰之马,奔腾的白水河从70多米高处倾泻而下,直跃犀牛潭,河水的跌落声震耳欲聋,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

  作为亚洲第一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是黔山秀水的自然馈赠。“这几天,瀑布持续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水量,也是一年中最壮观的时候。”黄果树旅游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大瀑布不仅是贵州知名的旅游名片,也分享着生态保护的红利。

  这些年,为保护黄果树瀑布水量和旅游区生态,安顺市推进“绿色黄果树”行动:推进瀑布上游白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搬迁旅游区内的“半边街”,开展生态治理。

  目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森林面积达2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31%。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截至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大生态”已成为贵州的名片。

  “高颜值”的自然生态,也为贵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以黄果树旅游区为例,今年一季度全区接待游客107.3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1.32亿元,旅游人数较2019年同比增长5.03%。

  入夏以来,贵州凉爽的气候吸引不少外地游客,“避暑经济”一直增长。相关平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贵州“端午避暑”的综合热度较平时涨幅高达145%,贵阳、六盘水等城市凭借气候优势位居国内暑期热门目的地前列。

  夏季平均温度19摄氏度的“中国凉都”六盘水市,最近一段时间不断迎来游览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的避暑游客。

  水城区都格镇龙井村村民马选军在桥下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火爆。他说,这些年,借助清凉气候发展旅游经济,是村里不少人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六盘水市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巧打“清凉牌”,通过打造漂流、露营、民宿等多元旅游业态,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地处我国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是贵州典型的高寒山区。茶马镇是当地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些年,当地种植花椒,协同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茶马镇党委书记刘胜明介绍,全镇共种植花椒1.4万余亩。全镇很多地方土层薄、产值低,选择种植花椒,还在于花椒耐旱、根系发达、保水性好、产值高。

  如今在青山村,花椒产业不仅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也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走在青山村,生长茂盛的花椒林随处可见,这些低矮的灌木给山石遍地的村子带来无限生机。

  青山村村干部介绍,农忙时花椒林里平均每天用工三四十人。目前,花椒产业已吸纳1.5万人次就业,带动全村200余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这些年,晴隆县积极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巩固脱贫成果、石漠化治理有机融合,逐渐形成“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粮、湖库生态渔”产业布局。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16.5万亩、花椒7.67万亩……多山的劣势正不断转变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优势。2022年,晴隆县森林覆盖率达5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这些年,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持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让生态“颜值”和经济“价值”持续相互转化。

  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签约仪式日前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举行。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遵义市和毕节市、四川省泸州市三省四市携手打造联创共建平台,共同守护赤水河流域的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可以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昭通、毕节、遵义、泸州四市,是国家级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流域生态良好,景色宜人,被称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

  签约仪式上,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遵义市和毕节市、四川省泸州市共同签订《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协议书》,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交流合作新模式。


上一篇:2023年09月13日全国红叶石楠报价剖析
下一篇:贵州梵净山:不断筑牢生态防地